益策人都知道,总部有两个特别的会议室“一叶堂”和“和敬堂”,向外是琶洲江景,开阔疏朗;向内是传统装饰,古色古香。除了作为日常会议使用,亦是益策一大景。
然而大多数人知道的,是益策创始人喜欢传统文化。不知道的,是他不仅喜欢,而且真正有为宣扬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有个"中国昆曲社",成立于2012年10月18日,以"汇聚昆曲传承的公益力量"为使命,揭牌仪式的举行地点正是广州益策教育的一叶堂。而益策总裁,李发海先生正是昆曲社的发起人之一。
这些年来,益策教育以它自己为平台和桥梁,融合其平台运营能力、人文教育理念与社会公益责任,大力推进昆曲普及和发展昆曲演出市场。它搭建昆曲交流平台,不仅巩固了原有戏迷,更是发展白领,汇聚精英戏迷。直到今天,益策的公开课上仍然有在午休期间播放昆曲的传统,也成为益策的一大特色。
而这些都起源于李发海先生在国家大剧院与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的一次交谈,作为一个资深昆曲迷,他想用自己的能力为昆曲真正做些什么。
很多人有爱好,但很少人能把爱好发展成事业,益策创始人李发海先生是其中一位。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德抛下所有的社会关系,沉迷作画,最终成就了他的伊甸园。他是天才,也是异类。我们欣赏他为自由和梦想做出的选择,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最了不起。
我曾经问过李发海先生,有爱好很正常,但大多数人爱好就是爱好,极少人会真正为了这爱好去付出些什么。然后很幸运的得到了他给我分享了这些年来他的心路历程,他的精神导师是太虚大师,有佛心,行佛事,正如益策名字由来中的“益”字,他向来倡导的是“利益他人”。对他而言,生活并不是随随便便过完就好的,这一生必须是有所值有所贡献的一生,他总得做些什么。
抱着这种信念,于是有了中国第一家昆曲公益组织,有了素有口碑的益策教育。这种信念亦融入益策的整个企业文化和每个益策人的骨血当中。
大概万事万物都是有共性的,昆曲是优美的有底蕴的,而益策正如它的创始人所衷爱的昆曲,厚重且优雅;益策人也如台上的昆曲演员,必将每一个腔调都唱到极致。